
病理科:原位杂交新技术检测EBER协助诊断特殊伯基特淋巴瘤一例
阅读量:4599    发布时间:2019-07-26  作者:郑台青 匡林芝 陈香玉
暑假来临,3岁的女孩晨晨(化名)本该开心的和小伙伴们玩耍,却不料住进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二科。原来晨晨妈妈发现近段时间晨晨的右边脖子变大不少,不免担心晨晨这是怎么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医生在询问了相关病情后,考虑晨晨是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原因不详,须进行相关检查才能确诊。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外科医师手术取出肿大的淋巴结组织送至病理科。在术中快速冷冻切片以及常规石蜡切片后,病理科医师发现晨晨的淋巴结病变非常奇怪,不仅有肉芽肿炎症区域,还有一些增生特别活跃的区域。病理医师在集体阅片讨论后觉得需要排除肿瘤性病变,于是,进一步做了免疫组化检测和我科新开展的EBER原位杂交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原位杂交EBER(>200个细胞+),如图。结合淋巴结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结果,最后明确晨晨的淋巴结中有一部分是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并且是高级别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伯基特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是儿童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占儿童NHL的30%-50%。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7岁,几乎所有病例都有EBV感染。因此,EB病毒的检测也成为诊断该肿瘤的关键项目之一。目前用于EBV检测方法很多,如血清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PCR)等,但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具有定位准确、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已成为公认的EB病毒标准检测方法。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已成为判断器官组织标本EBV感染的金标准。另外,EREB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EBV时具有定位作用,能够确定病毒与组织和细胞的关系。尤其在类似晨晨这样淋巴结只有部分受到肿瘤累及的情况,原位杂交检测EBER对于准确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EBER是EB病毒编码的一种小RNA,是EB病毒的表达产物,以高拷贝存在于被感染的细胞核中,在EB病毒感染的任何时期均持续转录,包括潜伏期和病毒复制期。原位杂交检测EBER技术正是从分子层面对EB病毒进行检测。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分子病理正逐渐成为精准医疗的支柱。分子病理的相关诊断技术不断更迭,新技术和新进展喷涌而出,对于现代病理专业发展正在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院病理科近年来持续不断地与各种病理新技术相接轨,从免疫组化技术到液基细胞学技术,从术中冷冻切片快速诊断技术到真菌与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技术。各种新技术在我院病理科逐渐开展与完善。2019年7月份正式开展的原位杂交检测EBER新技术,是病理科首次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辅助临床病理诊断,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EBV感染提供更准确、更高效的诊断依据,而且能够为后继开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打下基础。
病理科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发展新技术,在满足临床不断提高的诊断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室也正在不断超越向前。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