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里摘“葡萄”——10岁孩子内镜下一次性切除消化道息肉90颗

阅读量:336    发布时间:2018-08-03     作者:消化内科

 

       仲夏炎炎,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大家出游摘葡萄也成为户外活动之一,7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的医务人员在手术室里也足足体验了一回摘“葡萄”的滋味。这究竟是咋回事?


        原来,最近消化内科住了10多个这样的孩子,他们都是口唇及口腔黏膜布满黑斑,消化道内长满大小不等的息肉。小涵就是其中一位,他才10岁,口唇粘膜黑斑已8年,因间断便血及腹痛来就诊。经过昨日的小肠镜检查,发现胃、空肠、回肠及结肠长满了葡萄样的肉团团,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约5-6cm。看到这种场景,医务人员都惊呆了,后来经过消化内科主任游洁玉教授及普外科教授们的会诊讨论,决定先在内镜下切除,这样摘“葡萄”的历程就开始了。在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下,由外科医生做坚强的后盾,游洁玉主任带领内镜团队开始了胃肠道内的艰辛旅程,欧阳红娟副主任医师主持操作,徐斌主管护师紧密配合,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共摘下了90粒息肉,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任何并发症的发生。经文献查阅,此次内镜下息肉摘除数量之多,息肉之大均创下了国内最高纪录。也标志我院儿童消化内镜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这个疾病名叫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是致死性的肿瘤疾病,也是我国2018年五部委联合公布的第一批罕见遗传性疾病之一。它是一种以皮肤色素沉着及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病变可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以小肠多见,发病率约为1/200 000,约50%的病人有家族史。PJS患者息肉为多发性,可散发于全消化道,以空、回肠发病率最高,占90%以上,少数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结肠。国内外研究表明:PJS患者消化道息肉发生恶变及在消化道外发生恶性肿瘤的情况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总的肿瘤发生率在23%,其家族恶性肿瘤发病率也较普通人群高15倍。 早期进行内镜息肉切除术可有效减少 PJS 患者息肉恶变的风险,儿童时期常常发生肠套叠或肠梗阻也增加了外科手术风险,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不仅减少患儿外科手术风险还大大降低了癌变风险,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所以对PJS患者及其家属要进行监测,监测重点在胃肠道和其他肿瘤易感器官。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