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开展首例氩离子凝固术

阅读量:309    发布时间:2019-08-01     作者:李灿琳

 5岁的小瑶(化名)生后第3天就出现大便带血丝,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牛奶蛋白过敏,更换氨基酸奶粉喂养一段时间便血的情况却丝毫无好转。于是,爸妈带着小瑶四处求医,间断中药灌肠和中药口服治疗,小瑶便血情况短期内可缓解,但每次不到1个月就反复,便血量也逐渐增多,有时还出现解黑便的现象,并且口唇也逐渐苍白。10天前,小瑶突然出现头晕、乏力,精神差,面色苍白,爸妈急坏了,立即带她到医院检查,发现小瑶存在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仅58g/L)。医生告知爸妈小瑶病情危重,建议尽快至上级医院诊治。

       爸妈立即带着小瑶来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医生了解病情后,立即将她收至重症监护室救治。所幸,经过积极止血、输血、补液等治疗后,小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导致她反复便血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消化营养科医生会诊,建议尽快完善小肠镜检查以明确原因。7月22日上午,由消化营养科主任游洁玉带领的医护团队为小瑶施行了小肠镜检查,术中发现小瑶的结肠(约25cm)存在血管扩张,部分毛细血管迂曲成团。至此,小瑶反复便血的原因终于找到,即毛细血管扩张症。

 

 

        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血管发育障碍性疾病,不同地区发病率存在差异,为 1/8000 ~1/5000。本病主要的症状包括复发性鼻出血及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而其他器官如肺、肝脏、胃肠道、大脑和脊髓等也可出现相关动、静脉畸形等。游洁玉主任针对小瑶的病情立即组织了科内讨论,建议为小瑶施行氩离子凝固术(APC)。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电凝固技术,电离的氩气将高频电流传导至病变部位,对出血病灶进行非接触性电凝,破坏扩张的毛细血管,使组织蛋白凝固,封闭血管达到内镜下止血及预防出血的目的。经与家属详细沟通后,小瑶爸妈表示积极配合。

       7月30日上午,由游洁玉主任主刀的手术团队为小瑶施行了氩离子凝固术,术中逐步将扩张的毛细血管凝固止血,为保护肛门功能,肛柱上扩张的毛细血管暂未予处理。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术后小瑶安返病房观察病情变化。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是内镜介入治疗中比较复杂的技术,这也是我院消化营养科继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胃造瘘术、内镜下隔膜切开术、P-J综合征巨大息肉分段分次切除术、食道狭窄疤痕切开+球囊扩张术等内镜技术后开展的又一新技术。消化内镜终使得让小瑶反复便血的“元凶”浮出水面,同时也达到了治疗目的,希望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可以造福于更多的儿童。同时,也提醒广大家长,儿童反复便血原因复杂,消化内镜检查很有必要,不要盲目用药,建议及时至医院诊治。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