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荣耀(5) | 克敌“治肾”攀高者:李志辉

阅读量:359    发布时间:2017-12-29     作者:宣传健教部

 

  一名肾病综合征患儿由爷爷奶奶带着来湖南省儿童医院科复诊。因为孩子在近4年里住院14次,每年还要看10余次门诊,病历本叠起来比一本大词典还要厚。爷爷奶奶已经记不清孩子每次的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了,而接诊的中年女医师却对此了如指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惊叹不已。

    这位接诊的中年女医师不是别人,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博士后李志辉教授。


 

建一流治“肾”团队

 

“不少医生怕收疑难危重病例,李主任却很喜欢这种挑战。”肾脏风湿科护士长邓芳菊钦佩地说。


16岁的婷婷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自己在家里经营着一家淘宝的烘焙店。谁也想不到,几年前,这位小小的糕点师,曾因患肾病综合征而生命垂危,是李志辉的精湛医术使她重获新生。

 

2009年6月,婷婷被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先后在多家大型医院接受多次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疗效欠佳。2010年7月,婷婷转入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病房继续治疗。刚入院的婷婷精神状态很差,感染非常严重,对很多治疗的药物反应不敏感;加上全身水肿得透亮,紫色的皮纹清晰可见,皮肤薄弱得就像一层纸,一触即破……李志辉鼓励同事,越是治疗难度大,越是能考验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她果断地将激素与两种免疫抑制剂联用,通过多次调整,找到了最适合的剂量和治疗方案,婷婷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李志辉是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科的创始人,正是凭着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儿,儿医的肾脏风湿科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肾脏风湿科实验室成为湖南省首家检测肾脏组织Ⅳ型胶原蛋白α链诊断遗传性肾脏疾病—Alport综合征的单位;建立了湖南省第一个儿童尿动力分析室,开展儿童排尿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她所带领的团队2011年获湖南省卫生厅“芙蓉标兵岗”称号,2012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视病人如亲人

 

李志辉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科室收治的每一例疑难杂症患儿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2010年6月的一天,在急诊室,一名患狼疮性肾炎5年的13岁男孩,出现了严重肾衰竭,病情危重,家长却准备带孩子回家。患儿父亲低哑的嗓音透着无奈与心酸:“治不起了,为孩子四处求医钱都用光了……”李志辉赶紧拉住他们:“先别着急走啊,孩子的病不能再耽误了。住院费,我帮你们来想办法!”就这样,患儿住进了肾内科,经过42天的精心治疗,患儿好转出院,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拾欢笑。

 

肾脏风湿科医生张良告诉记者,李志辉看门诊总是随身带着一样“宝贝”——一张超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任何一个在科室住过院的患者都能在她的“宝贝”里查到以前的就医信息,包括每一次检查结果、每一种药物的剂量,都被分门别类记录在一份表格里,形成一份特制病历,这样的病历迄今已累积到近万份了。

 

 

原来,儿童肾脏病治疗时间长,用药也很复杂,患儿经常要来门诊复查。问诊时,绝大多数患儿的家属说不清楚以往的检查和用药情况,李志辉就想了这么个办法,利用休息时间把患儿每次的检查和用药情况用表格记录下来,检查结果高出正常值的就用红色标明,低于正常值的就用蓝色标明,治疗后变成正常值的就用绿色标明。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至少可节省2/3的看病时间,多看一些病人。

 

在同事们的眼中,李志辉充满活力,“像发动机一样不知疲倦”。2008年,她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必须手术。可手术前一天,她在病房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多,手术当天上午,这位溜出病房偷偷工作的“不听话的病人”才被手术麻醉科医生找到。

 

为期4个月的化疗期,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李志辉特地把化疗时间定在周六与周日。每周一和周四,她雷打不动地坚持全天坐诊。平时从家里走到单位只要6分钟的路程,她不得不花上30分钟来完成。很多同事和病人家属看着她难受的模样,都替她难过。她却反过来安慰大家:“工作就是治病最好的良药”。